今年“五一”假期以来,文化消费处于回暖关键期,呵护行业暖意不能只鼓励消费者掏钱,从业者也应拿出诚意,切实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,避免使其承担全部风险。
进入5月,沉寂已久的线下演出市场活了起来,但也有些不和谐声音。以近日某乐队鸟巢演唱会为例,开票秒光后,各种平台上迅速出现了各种“转让”票。据网友反映,普通看台票555元,“转让价”1880元,稀缺的内场票从原价1855元跳涨至19880元,足足涨了10多倍。社交平台上,大量粉丝抱怨是“黄牛”用不正当手段抢走了票。
有些学者并不反感“黄牛”。他们认为,“黄牛”反映了在一定价格下需求大于供给,或者是货币购买力剩余;“黄牛”在市场上起到调配余额的作用;价高者得,让稀缺资源找到最需要的人,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;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才能体现商品真正的价值。
(资料图)
学者的理性思考与大众的朴素感知往往存在差距。普通消费者看到的是,“黄牛”抢走了原本可以低价买的票,导致不得不高价购买同样的票。演唱会本就是商业化运营,主办方设定高中低档票价时已算过账,既考虑自身收益又希望观众负担得起。否则,价高者得,普通人将被挤出市场。
“黄牛”非法倒票扰序不只是娱乐话题,也是法律问题。有消费者去市场监管部门投诉,由于演出门票不具备民生物资的刚需属性,监管部门并未以哄抬价格加以惩处。但这并不意味着“黄牛”无人管、无法管。
今年4月份至6月份,北京的网信、公安、文化执法、市场监管、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组成专班,联合开展打击演出票务市场“黄牛”非法倒票的专项整治工作,还抓捕了一些非法倒票扰序人员。相关部门表示,已经制定演出票务市场“黄牛”非法倒票乱象治理意见,多部门未来将延续联合服务和监管模式,持续对热点演出非法倒卖演出票的行为开展重点打击和联合整治。
“黄牛”人为制造资源短缺,加剧社会焦虑,但从因果关系来看,他们只是“果”,无论演出票、专家号还是其他紧缺资源,大家需要“抢”的主要原因还是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给方式不合理。治“黄牛”需要疏堵结合,最根本的是要丰富优质资源供给,同时改善资源分配方式。
最近,一些演唱会试行强制实名制,粉丝反映票好买了。所谓的强制实名制,即要求实名制购票,禁止转让,入场时刷身份证并人脸识别。比起允许“转让”,强制实名制在维护演出秩序方面大有进步,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保障消费者退票权益。购票平台往往声称票品非普通商品,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服务具有时效性、稀缺性等特征,不支持退换。这种说法只是一方之言。同样具有时效性、稀缺性的火车票、机票可以退改签,有些电影院已开放退改签服务,证明文化票品也可退换。今年“五一”假期以来,文化消费正处于回暖关键期,呵护行业暖意不能只鼓励消费者掏钱,从业者也应拿出诚意,切实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,避免使其承担全部风险。
从票务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看,有业内人士担心若全部开放退票,会遇到恶意买票后演出前集中退票的事,造成损失。要知道,此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属少数,应当依法惩处,但不该由此剥夺消费者正当权益。还有的演出实行票务外包,退改签存在一定障碍。针对这些问题,相关行业协会可参考机票、火车票的阶梯型退改签政策,协调各方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方案。
文化产业在发展,消费者在成长,消费大环境在改变,演出市场规则没有理由一成不变。既然演出票这么抢手,不断完善退票机制,既保障了消费者正当权益,再售出应该也并不愁卖,何乐而不为?
(文章来源:经济日报)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