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7月24日高层会议明确提出“要活跃资本市场,提振投资者信心”后,确实对A股市场有所鼓舞。这两周沪指上涨3.92%,深成指上涨4.57%;且本周日成交9560亿元,比上周日成交8255亿元增长16%。但是,沪指到了3300点就止步不前了。
市场在等待什么?有人说,证监会正在征求意见,如何“活跃市场提振信心”的具体意见还没有出来。是的,从征求意见到最后实施需要一段时间。例如今年7月21日,证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完善特定短线交易监管的若干规定,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,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3年8月20日。算下来得一个月。
在笔者看来,活跃资本市场的关键在提振投资者信心,而投资者信心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,股市这个蓄水池正变得越来越小。现在这个蓄水池,一边是一年5000多亿IPO,7000-8000亿元的再融资不断抽水,另一边是本来就不过万把亿的存量资金不断往存款和银行理财搬家。尽管股价足够便宜,如沪市的市盈率还不足12倍,一度高高在上的创业板也不过36倍,好股票并不是没有,但谁也不敢长期投资,充其量只是两三天一个概念乱炒一阵。
(资料图)
什么是A股市场的主要矛盾?答案非常简单:“股票越发越多,资金越来越少”。
日前,许多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关注到7月沪深股市IPO零受理。还有人提到受理标准从严、门槛提升,什么“ 吃穿住”行业不受理;科创板第五套标准(即亏损企业)的IPO申报不受理;主板年收入低于5亿元的不受理;创业板平均净利润5000万以下的不受理等等。
所有这些估计不是空穴来风,但根据33年股市的经验教训,弄得不好就是一阵风。
一直都在说IPO常态化,请问什么是常态化?注册制全面实施了,企业发股比以前容易得多,连亏损企业也可以上市了,这是常态化。如今股票发得太多,连学习贯彻高层会议都提及要“科学合理保持IPO、再融资常态化,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”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之前在“IPO和再融资常态化”方面做得不够科学、不够合理,说明“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”没有统筹好。
那么,什么是“科学合理保持IPO、再融资常态化”?在笔者看来,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。
1、保持资金的动态平衡。据中国证券结算公司报告显示,截至2022年底A股投资者已超过2亿人(2.12亿),其中活跃股民约为5000万人(以每人持有沪深两地股票计算约2500万人),但保证金仅1万亿出头。全年光 IPO 募资 5000亿,再融资6000-7000亿(前几年超过1万亿),这些资金就被消耗殆尽了。另一方面,A股又是全球股市换手率最高的市场,平均3-4个月就要换手一次。而这正是长期资金呆不住,不得不频频短炒所造成的。特别是新股上市,常常头一天就换手70-80%,只有破发套住了,才不得不做“长期投资者”。简言之,在资金紧缺且日见其少的情况下,必须少发股,多蓄水。我们必须明白,对国家来说,发展是硬道理;对上市企业来说,做优做强是硬道理 (不必过分强调做大);对投资者来说,盈利是硬道理。多发股票可以,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。
2、保持一二级市场估值的相对平衡。自从主板取消23倍市盈率实行注册制以来,发行新股参考二级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,但人们看到,一二级市场倒挂越来越严重。今年创业板发行的80余只新股,发行市盈率为45倍,二级市场行业市盈率为 30 倍,高出50%;科创板发行的50多只新股,发行市盈率82倍,行业市盈率35倍,倒挂更达134%。主板实行注册制以来,深市新股发行市盈率42倍,行业市盈率27倍。
也许有人会说,这都是经过投资者竞价竞出来的。但谁都知道,有资格参加竞价的都是什么人,他们与保荐人、与拟上市企业又是什么关系,今天我帮你抬高了,明天你接着来。
3、从严控制再融资。笔者始终想不明白的是,在海外股市,公司上市后很少通过发股再融资。例如美国上市公司非常珍惜手中的股份,就怕自己的股份被稀释,所以融资顺序是债券融资,没有办法才使用股权融资。而A股市场是反其道而行之,绝大多数公司不在乎增发后股权稀释,频频增发融资。例如科创板亏损企业寒武纪,2020通过IPO募资26亿,才过了两年,又开口增发募资26亿,结果也许是市场不行,或是有关部门缩减,实际募资17亿,企业反从上市前的亏4亿多,到2021年亏8亿多,再到2022年亏12亿多!
如今IPO排队企业880多家,再融资排队企业也达600-700家。其中狮子大开口募资额超过100亿元的就有好几家:如长沙银行拟转债募资110亿,天山股份拟转债募资100亿,中信银行拟配股募资400亿,中国能建拟定增募资150亿,保利发展拟定增募资125亿等等。
什么时候能抓住“股票越发越多,资金越来越少”这个主要矛盾,并且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 , 别说 3300 点 , 就是4000-5000点也不足为惧。
标签: